前沿讲坛第75讲 | 刘成国教授主讲“谁作尘沙万里行:王安石《示长安君》新证”

Body

2024年12月2日晚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在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前沿讲坛第75讲,讲座主题为“谁作尘沙万里行:王安石《示长安君》新证”。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刘成国教授主讲,由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樊波成副教授主持。

Image removed.

 

讲座伊始,刘成国教授对王安石以及其名篇《示长安君》进行简单介绍,提及《示长安君》平起入平韵式的首句巧思,内容写生活聚会场景,表现兄妹真情。随后通过《示长安君》与苏轼《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之外》以及白居易《除夜寄弟妹》同类之作的比较,得出“王作胜于白,可与苏诗媲美”的结论。

刘成国教授对《示长安君》内容进行逐句赏析,随后,刘成国教授对传统解读提出质疑:诗歌作年的质疑、“又作”者是谁的质疑以及“寄书”者是谁的质疑。南宋李壁曾注此诗乃使北时作,对此,刘成国教授通过对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的记载论证《朔记》之误,进而论证李壁不详王安石使北之事,反驳李壁之论。还有“尘沙万里行”习惯上是前往西北边塞蛮夷之地的说法,对此,刘成国教授通过郑獬《被恩出使》和孙应时《杭都旅舍腊日感事》例子论证“尘沙万里”并未形成边塞蛮夷固定意象。而根据最新研究进展,王安石未曾出使契丹,仅仅与嘉祐五年正月作为送伴使送伴契丹使者归国。

刘成国教授就《示长安君》的场景与作年进行考证,通过《永乐大典》卷1334引《蕙亩拾英集》载王文淑的《次韵》中“隋堤指汴河,为汴京城外沿汴河大堤所修官道”的记述,与《张剑州至剑一日以亲忧罢》《寄张创州并示女弟树张以太夫人自创州归》等资料论证当时长安君即将赴蜀、王安石即将"随传入隋堤去"、离京师沿汴河而下的作年线索。而对于“君随传入隋堤去”的再考,刘成国教授全面阐释了王安石仕宦行迹、《示长安君》的作年、背景以及涉及的本事。

对于以上解读曾出现的异议,刘成国教授对此做出了回应。"君随传入隋堤去",究竟是指沿汴河走水路下东南,还是沿着官道陆路出京,是解释此诗作年的关键。异议其一,对于"隋堤"固可代指汴河,但更可指汴京城外沿汴河大堤所修之官道。",对此,刘成国教授通过王安石的和诗表明,他离京后的行程正是沿汴河水路而下,而非走官道陆路离京。而且嘉佑五年春,王安石伴送契丹使者的行程路线,历历可考,与汴河大堤无涉。由此对异议做出了回应。异议其二,文淑随夫入蜀,事在嘉五年而不在二年。《梦张剑州》《张剑州至剑一日以亲忧罢》、《寄张剑州并示女弟》皆在嘉花五年此处叙述有疏漏。对此,刘成国教授分别就这几首诗进行阐释与推理,论证了长安君与张奎赴蜀并非在本年

讲座最后,刘成国教授抛出诗歌文本能否自足的问题,强调文本的独立性与解读的多元性,要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文史互证。这启示我们读书学习要于无疑处生疑,不迷信权威,养成坚实、宽广的知识积累,批判的精神。

讲座尾声,刘成国教授同在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,本次讲坛圆满落幕。